“哈哈腔”是一种比较古老的稀有剧种,在中国300多种地方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流传分布于鲁西北、冀中南地区及京、津一带。哈哈腔,又名柳子调,也叫喝喝腔、喝儿腔、合合腔等,它是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乐小曲衍变而成。据考,它形成于明代,自清朝乾隆年间兴起,至今,已在京、津、冀、鲁一带流传了300余年;哈哈腔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当地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宁津哈哈腔为“东路哈哈腔”。哈哈腔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开始传入宁津一带;清末,山东省宁津县崔庄村出了个崔廷敬,他拜在名师门下刻苦学艺,学成后回乡授艺,他将哈哈腔戏曲艺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从此,哈哈腔在宁津一带兴盛起来。在宁津一带及周边各县、乃至东到海边、西到保定、南到济南、北到京津,都是崔廷敬和他的弟子们唱戏的区域。建国后,宁津哈哈腔戏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崔庄自发成立了“哈哈腔”乡村剧团,多次参加地区和县的文艺会演,并多次受奖。
宁津哈哈腔剧目丰富、曲调优美;念白、唱词通俗易懂;唱腔特点是清脆、甜润、朴素、传神,音阶跳跃幅度较大,唱段中多数末句尾音和每段末句尾音拖长腔,且升高8度,末句总在5(sao)或1(dao)两个音阶落音;表演特点是潇洒、纯朴、诙谐、幽默、夸张,多用虚拟动作表现人物;因此,宁津哈哈腔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宁津哈哈腔剧目丰富多彩,主要有《小姑贤》、《秦香莲》、《三疑计》、《宝莲灯》、《盘丝洞》、《打金枝》、《六月雪》、《借当》、《打鸟》、《状元谱》、《骂金殿》、《钗头凤》、《后娘打孩子》、《辕门斩子》、《坐楼杀惜》、《红髯烈马》、《二堂舍子》、《李香莲卖画》、《三进士》、《二进宫》、《倒休痴梦》、《赵美荣吊孝》、《卖线》、《卖水》、《黄风阵》、《乌玉带》、《化缘》、《骂城》、《井台会》、《花亭》、《卖猪记》、《队长太太》、《相亲记》、《两条渠道》等上百个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