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     宁津县文化馆接受全国...
  •     宁津县非遗传承人台湾...
  •     人民日报刊文批&qu...
  •     宁津多种形式促文化惠...
  •     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
  •     宁津县文体广新局送文...
  •     “文化下乡、图书下乡...
  •      德州市文化下乡活动...
  • 德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弹鼓舞

    来源:宁津县文化馆 日期:2014-02-08   阅读:3815  次
       

    民国时期的弹鼓舞表演.jpg

    DSC07798_看图王.jpg

    DSC07801_看图王.jpg

    DSC07815_看图王.jpg

    DSCN3231_看图王.jpg

    DSCN3258_看图王.jpg

    宁津弹鼓舞起源于清朝晚期,发源地为时集镇前焦村。弹鼓舞独具特色,别具一格,既有热烈火爆的表演形式,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表达,为健康明快的典型民间舞蹈。

    弹鼓舞表演时,分列男女两队。旧时,女队员由男青年扮演。两队各有一执伞者领队。男队员左手执扁鼓,右手执鼓槌,边舞边击扁鼓;女队员右手执彩扇,左手执彩绸,边扭边舞绸、扇。两队有时穿插,有时对面,有时跑“8”字,有事走圆场,对形变化多端。男队员姿态矫健英武,女队员身段柔美轻盈,充分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庆心情。表演时以吹打乐伴奏,唢呐、锣鼓是主要乐器,气氛更为热烈,民间舞蹈风采更为浓厚。

    据老艺人焦长海介绍,该村弹鼓舞是多年前一外来长工所传授。当时,只有鼓和伞两种道具,也无唢呐,表演比较单薄。五十年代初,经河北(当时,宁津隶属河北)音乐家王玉西和本县文化馆员黄巨泉加工整理,增加了彩扇、彩绸道具;王玉西同志又在原来打击器乐伴奏的基础上,谱写了唢呐伴奏曲,使这一舞蹈更为完美。经整理后的舞蹈,于1956年参加河北民间舞蹈汇演;1979年参加了山东省民间舞蹈汇演;1984年被山东省录入《民间舞蹈集成》。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显示器分辨率为1280×1024像素,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鲁ICP备15029232号

    文章访问总量:2771740 copyright 2015 宁津县文化馆 版权所有 宁津奇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