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蟋蟀在中国分布极为广泛,而真正的斗蟋却只产于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宁津斗蟋即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典型代表,既具备南方虫的个头与皮色,又具备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耐力与凶悍性格,后劲足,斗性顽强。宁津斗蟋是蟋蟀王国难得之精品,更是斗蟋文化繁荣之源泉。
宁津斗蟋活动发轫于南北朝末期,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鼎盛于当今,美誉九州,吸引了全国众多蟋蟀爱好者前来选蟋、斗蟋、购蟋。尤其自1991年以来,宁津连续举办了九届中国(宁津)蟋蟀文化艺术节,宁津的斗蟋交易市场规模越来越大,斗蟋活动日趋频繁。每逢每年8月上旬到10月下旬,是蟋蟀市场的繁荣时期,北京、天津、山东、河北、上海、安徽、浙江、陕西、江苏等10余个省市的数万客商光临宁津。目前,已形成了以柴胡店镇尤集市场为中心,包括宁津县城、孟集、尤集、柴胡店等五个交易市场,日交易人次15000人;形成了陈家、尤集、大周、安家、大辛等80多个“蟋蟀”专业村。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宁津民间斗蟋活动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自发组织的斗蟋、养蟋交流活动,为繁荣斗蟋文化、保护优良斗蟋品种,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宁津县政府对蟋蟀文化的保护高度重视,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和财力支持。在蟋蟀主产区划定了保护区,严禁滥捕、滥逮,特别是严厉制止对母蟋蟀的过度捕捉。为传播蟋蟀知识及文化,县政府投资近300万元,建立了蟋蟀文博馆,并以面积最大、内容最多、展品最丰富,于2011年6月通过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终审,被命名为世界“最大的蟋蟀主题展示馆——中华蟋蟀文化第一馆”。文博馆集收藏、研究、展示三大功能于一体。藏品有蟋蟀用具39种,蟋蟀标本71个,并以多媒体动画、浮雕、展板、名人字画等多种形式对宁津蟋蟀文化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展示。此外,宁津县迄今成功举办九届中国(宁津)蟋蟀文化节,对塑造文化品牌、扩大地方知名度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