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典籍是传承中华文化最有效途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这几句人尽皆知的诗文被命名为《草》,很多人都以为他这首诗写的就是草,其实他写的是送别,本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后面还有两联。如果只是看半个,意思就偏差了。”在近日举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家论坛”上,大连图书馆终身名誉馆长张本义提出了诸如此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发与会人员热议。
张本义曾遇到一位留德归来的大学校长公开发表言论说:孔子有什么的,不就留下些语录嘛,德国黑格尔那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学家。张本义对此叹息:我为这位校长悲哀。“一些人被西方大潮引领,没有读过中国古代典籍,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却占有着话语权,误导着年轻人。”对此种现象,张本义分析其中原因:一方面,推行白话文之后,人们与典籍渐行渐远,失去敬畏之心,将传统文化视为糟粕;另一方面,有一种现象是什么都往国学、往文化传统上靠,各种高收费培训如火如荼,可是真正懂国学的人没有多少。“一个民族最令人尊敬的是它的文化。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具体弘扬哪些东西,这很重要。”张本义说,
五千年来,世界几大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未曾中断。中华文化为何得以长存?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认为,是由于长期以来中华文化没有受到过外来文化的挑战,少有竞争。孔子讲“君子之争,必射乎”,重礼让;老子讲“不争”。不争,是因为充满自信。直至近百余年间,中华文化才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文化需要长期积累,不能不断变化,也不能长期不作自我调整。不能没有挑战。”王蒙指出,传统文化在当下意义重大,因为我们在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同时,世道人心依旧存在不少问题。文化之中既包含着具体的各领域的成就,也包含着我们追求的理想和精神走向。中国需要发掘我们自己的精神资源,首先是我们的本土文化,其次是五四文化,再次是革命文化,五四文化和革命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洗礼,使其有了几千年未有之更新。
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则提出,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未曾中断,“是因为有了图书馆”。周朝就已经有了藏书机构,是文字让文明代代相传。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也曾说过,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各种文明当中历经风雨寒暑,仍保持文化性格的一贯性,其重要原因是中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和藏书文化。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典籍正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据了解,目前有很多读书会都在开展相关活动。
不过,读典籍也令一些人心存犹豫:小时候没有读过典籍,现在年纪不小了是不是就晚了?曾经有学者就说:13岁之后再开始读经,就不必了。对此,张本义认为,读经没有童子功一说,历史上很多著名学者都是十几岁以后才真正发蒙的,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学者,“我60岁了,还每天都在记诵。今天背下来了,明天忘了几个字,我就再背”。另一方面,他也指出,现在查阅典籍非常方便,在电脑上就可以搜索到,对于学经更加便利。但实际上这也是阅读典籍所需要拒绝的方式。“阅读典籍应该从一个字一个字开始,否则易流为虚说妄议。”他举例道,比如“孝敬”,现在一说孝敬就是回家给父母洗脚,而实际上这个词的涵义远大于这个。这同样也是王蒙的担忧,他强调,如今碎片化阅读盛行,长此以往会使人们疏于真正的阅读和思考,对传承传统文化也有所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