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     宁津县文化馆接受全国...
  •     宁津县非遗传承人台湾...
  •     人民日报刊文批&qu...
  •     宁津多种形式促文化惠...
  •     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
  •     宁津县文体广新局送文...
  •     “文化下乡、图书下乡...
  •      德州市文化下乡活动...
  • 宁津县依托基地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宁津县依托基地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来源:宁津县文化馆 日期:2015-04-28   阅读:1741  次
       

    宁津县不断拓展基地建设,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取得明显实效。

    426日—27日,德州市文体广新局特邀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办公室主任陆卫理,;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规划师、大学博士林林对宁津县非文化物质遗产保护规划进行考察指导。德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司有荣、文产办主任郭峰陪同考察。

    考察过程中,陆卫理对宁津县依托基地建设,加大对非文化物质遗产保护力度的做法给与了充分肯定,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陆卫理指出,在宁津县最能代表宁津县文化底蕴的非遗项目当属宁津杂技,宁津杂技源自宁津县西部以黄家镇为中心的南北八寨,它来自民间、源于生活,是宁津人民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精明睿智的结晶。唐朝以后宁津杂技在民间广为流传,至明代进入兴盛时期。清代宁津杂技活动更加繁荣,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京大摆72道皇会,宁津县野猪李村的“艺人张”表演的“顶竹竿过城门”绝技,位列皇会之首,成为当时名扬紫禁城、声震杂技界的风云人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北八寨的杂技艺人,纷纷走出家门、国门,行走江湖,当时流传的“宁吴二县、鸡毛变蛋、走南闯北、不捎盘缠”的俗语,就是当时杂技艺人靠卖艺漂泊异乡生活的真实写照。1995年宁津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2008年,宁津杂技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宁津县再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有了这些响当当的名号,宁津县应该把握时机,在节目创作、人才培养、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找回曾经的辉煌。其次,要把入选的省市级非文化物质遗产项目进行分项梳理,划分区域,创建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性经营。把宁津独特的区域文化做好做强,提高宁津县的知名度。

    除了宁津杂技,文化教育传承基地建设也是宁津文化工作的亮点,宁津县位于冀鲁交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燕赵文化、运河文化和齐鲁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使宁津县成为全国先进文化县。宁津县围绕这些优势,创建了崔杨写生创作基地、杨西川三在教育基地、康宁胡杂技公园、大刀广场、美食一条街等特色教育基地,使宁津县的优秀文化得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以后宁津县可以以这些教育基地为依托,深入挖掘,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把这些教育基地发展成为宁津县的文化亮点工程,让外地人更好的了解宁津的历史文化。

    目前,宁津杂技已入选全国非文化物质遗产名录,《王家园子醋手工酿造工艺》、《剪纸》正在积极申请省级非文化物质遗产。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显示器分辨率为1280×1024像素,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鲁ICP备15029232号

    文章访问总量:2687723 copyright 2015 宁津县文化馆 版权所有 宁津奇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