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     宁津县文化馆接受全国...
  •     宁津县非遗传承人台湾...
  •     人民日报刊文批&qu...
  •     宁津多种形式促文化惠...
  •     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
  •     宁津县文体广新局送文...
  •     “文化下乡、图书下乡...
  •      德州市文化下乡活动...
  • 在世界舞台上把中华文化讲清楚 ——尼山论坛组委会座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

    来源:宁津县文化馆 日期:2014-01-27   阅读:3733  次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201311月视察孔子研究院发表的重要讲话,是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宣示,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重要文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赋予我们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意义深远。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步伐,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与本报于2014116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尼山论坛发起五周年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大会由尼山论坛组委会主席许嘉璐先生主持。本报以综述方式对座谈内容予以报道,敬请关注。

     

    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

     

    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从哲学和思想的高度来加以引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在对大会发言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详细阐发了中华文化宇宙观和人生观的独特魅力和普遍价值。

    许嘉璐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中央关于引领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的思想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清晰。概括起来说,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当然儒释道是主干,但在儒释道三家中,儒家又是中坚力量。第二,一定要有创新性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有扬有弃,创造中华新文化。第三,我们13亿中国人都应成为展现、传播中华文化魅力的主体。这三点都是有方向性的。第四,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核心的、急需的,与今后的社会发展、增强国力最密切相关的是道德。

    中华民族的道德观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追求。这种追求是源于万千年的生活、生产的经验,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认识、发展、完善、总结出来的。谈到价值,既有个人的价值,又有社会的价值。中华民族的社会价值就是稳定、和谐、生生不息、允执厥中,也就是中庸之道。个人的价值概括起来说就是仁义礼智,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伦理观。仁义礼智,其核心是仁,而义、礼、智、信、忠等等,都是仁在不同领域里所体现的重新命名。仁的精神要求推己及人,再扩展到推人及物,这是非常博大的。如果论证起来,它的必要性就是非此不“和”,离开这条路走别的路一定是不能和谐的,因而就不能生生不息。世界几个古代的大文明都中断了,就是缺乏生生不息。只有中华文明人种没变、文化没断。这是世界的奇迹,必有其理。中国人认为人性善,历代主流学者、民间观念都对人性善坚信不疑,这就是我们深厚的历史渊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伦理观、价值观提供了可能性。当然很多人认为,人性善也是一种假设,其实人生出来没有善恶之分。但是我们这种假设和西方一神论的预设有根本不同,它是着眼于人的,是对人生的肯定、对人自身的赞赏,所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是积极乐观的,深沉入世的,是以人为本的。西方哲学上千年来所不断反复讨论的所谓存有、存在的意义,按照中国人的思维,存在与意义无不都指向人、人生和人群,人群就是社会。

    中国人的伦理观、价值观,根植于自己独特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中国人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的。宋儒张载说“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身心、天地、宇宙是一气贯通的整体。大家常用的“民胞物与”,就是浓缩张载的话而形成的,意思是天下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世上所有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正是因为天人合一,所以我们悟到和而不同,所以我们的文化有包容精神,甚至出现了宋元以来的三教融通的局面。真正的儒家文化,乃至儒释道文化,它的核心价值是跨越国度的、跨越时空的,具有永恒的魅力。

    要想开掘研究好传统文化,而且要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的发展,那就必须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提高到形上的高度。中国的形上学在宋代达到高峰,可是我们的形上学从来不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狭小的专业性的学问,研究了形上,还要回到人间。孔夫子说“下学而上达”,我领会就是从现象界最后走到形上界认识它的根本规律。我想添一句,叫“上达而下潜”,也就是从形上要回到人间指导人间的生活。而我们这种“下学而上达”,以及“上达而下潜”,长时间就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因,这种基因应该说潜藏在、隐伏在13亿人每个人的心里。因此我们的任务就一个——“上学而下潜”,不带宗教色彩地去唤醒这些基因,培育这些基因。

    中华文化接下来必须走出去,这既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的需要,现在也是最好的契机。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认中国的智慧不但可以解决社会的问题,更根本的是它解决人心的问题,社会的问题是人心问题的反射。而且西方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举出越来越多的例子证明当今西方科技最新发展获得的成果,常常与中国古老的哲学和理念暗合。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当下、关注世界、关注未来。

     

    为官从政要修君子之德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一直是我国古代官员修身为政的主要思想资源,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兼第一副院长叶小文结合儒家文化阐发了新时期的修身为政之道。

    叶小文强调,习总书记多次引用毛泽东1938年的一个讲话,“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叶小文指出,我们今天“当前的伟大运动”,首先最重要的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物质富有,但精神信仰的问题、道德的问题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尖锐突出。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大家都像得了病,向钱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其中有一条就是需要文化支持。习总书记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传统是民族的本,民族精神需要从文化深厚的积淀中重塑。“文化传统”能传下来,就因为活在我们的基因里,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安身立命——如同我们的精神基因,中华民族对此特别重视。从这个基因发展出三条基本规定:一是热爱生命,追求幸福——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约定,也是今天现代化的动力;二是尊重生命,道德约束——这是追求幸福的集体约定;三是敬畏生命。我们要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中,去找回和强化道德约束和慎终追远的定力,去增强我们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强身壮体的抗体,特别是增强在各种物质诱惑中的免疫机能。

    第二,当前的伟大运动最迫切的就是反腐倡廉。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主张“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主张思想教育手段要和法制处治手段并用。法是他律,德是自律。治理国家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我们党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这方面的治理思想与经验。孔夫子最重要的就是以德治国,所以以德治国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应该认真继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用好的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第三,“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最关键的是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干部,也就是所谓“官”。为什么要当官,怎么当官,当什么官?我们优秀传统文化里有的是指导和规范。当官,就要有当官的“品德”。现在许多人只重“官品”而轻“官德”。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与传统文化的“君子之德”是一脉相承的,是君子才能当官,才能“譬如北辰,众星共之”。官者,君子也。概要来说,君子之德有三点:第一担当,当多大的官就要有多大的担当;第二要修身,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第三就是要有敬畏,要怕人民、怕组织、怕互联网。我们各级干部要从传统的君子之德中去获得精神鼓舞、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优良品格,培养浩然正气,做到自主自醒,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才经得起如此复杂的市场经济的考验,如此多的诱惑,这才能使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

     

    儒家伦理具有丰富的现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曲阜时,强调要重视道德建设。他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总书记的讲话把道德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邢贲思、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汝信就儒家伦理与新时期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邢贲思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加强道德建设,当然要立足当代,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同时也要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积极因素。儒家伦理思想中不少合理内容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相通的,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仍有借鉴意义。例如,“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等等。儒家思想形成于两千多年前,不可避免地有历史和阶级局限。但儒家思想的精华,凝结了无数儒家先贤的心血和睿智,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汝信认为:第一,儒学最值得我们今天发扬的是它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集中在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当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者爱人”是对“仁”的最明确的概括。实行“仁”就是从自己做起,推己及人。从“爱人”到“泛爱众”,一直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第二,《易传》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儒家提倡的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孔子讲“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孟子讲“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这种气节的人可以为崇高的理想信念,把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这种献身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需要继续发扬的。第三,儒家认为个人只有在家庭、在社会、在国家中间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个人物质利益和欲望的问题上,儒家反对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对物欲的盲目追求。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还是有借鉴意义的。

     

    中华文化走出去是中国的需要、世界的需要

     

    中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结合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孙守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党组书记兼中国联合国协会会长卢树民、孔子学院总干事许琳、中国华信集团总裁陈秋途就开展多元文明对话,推进中华文化的走出去战略发表了看法。

    何东平认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四个讲清楚”,首先要求学术理论界的广大学者要研究清楚。要研究清楚,就需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文明对话。这是因为,在当今文化多元的时代,我们只有在与“他者”的对话当中才能准确、深入地把握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才能对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当中的独特地位有清晰的认识。而只有认识清楚,才能谈得上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体系,才谈得上有效地传播、推广,让广大中国人民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提升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从而真正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

    何东平指出,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一个明显的不同,就是中华文化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人伦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中华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就是以人伦为纽带的文化基因。家也是中国人的孵化器,它培育了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同理,中国的学问人讲究有情有理,情放在第一位。这是因为,富有家国之念,才会重亲情。重亲情才会对祖先敬畏,才会对天下百姓、动物、自然万物敬畏,才会仁民爱物,民胞物与。这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方面,国家、集体、人伦、亲情、孝道等应该成为国家战略层面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资源。

    孙守刚指出,习总书记的讲话明确宣示了我们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鲜明立场和科学态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深邃历史思维,为我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孙守刚强调山东省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须要科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扎实推进道德实践活动,高质量办好第三届尼山论坛。孙守刚强调要增强第三届尼山论坛不同文明对话力度和广度,突出中国在世界儒学传播和研究中的充分话语权,在更高层次上、更广范围内发出中国“和而不同与和谐世界”“要对话不要对抗”的和平呼声,引导世界人民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

    卢树民认为,孔子和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符号。我们应将孔子和儒家思想作为对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抓手。我们要加快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既要走得快,也要走得远,走得巧。所谓走得快,就是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传播和谐理念、完善中国表达、树立中国形象。所谓走得远,就是要有长远战略眼光,制定长期规划,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所谓走得巧,就是要注意对外传播工作的方式方法,让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人士能够听懂中国故事,记住中国声音,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许琳强调传播好中华文化是孔子学院的神圣使命。总书记视察山东的重要讲话,专门提到孔子学院的作用,这是对孔子学院的充分肯定和有力鞭策。孔子学院从2004年起步创办以来,已在120多个国家建立了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注册学员达85万人。每年选派1万名汉语教师和志愿者长年驻扎各国孔子学院任教。在教授汉语的同时,润物无声、自然而然地把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介绍给各国民众。孔子学院开办到哪里,就把沟通、了解、和谐、友爱的种子播撒到哪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孔子学院创办10年,仅用了相当于外国修建4公里高铁的钱,却建成了连通120个国家人民的“心灵高铁”。但是,孔子学院的教师和志愿者在向外国人介绍语言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转换成当代语言,借以解开人们为追求物质生活而焦虑的心结,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提升幸福感。法国教育部汉语总督学白乐桑说,汉语要真正成为国际语言,必须进入各国中小学,而不是只停留在大学。因此,今后两年,我们要加大在各国中小学建立孔子课堂和开设汉语课的规模与力度。

    陈秋途说,应发扬传统文化的外交功能,在亚洲中国传统文化圈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这一点,我们企业在开展经济工作和辅助国家外交中体会很深。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和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儒学文化圈,儒学是我们相互之间连接的纽带和沟通的桥梁。我们华信在企业的经营实践中,始终坚持“由利而起,由善而终”的为商之道,以“华夏魂、信用本”作为我们的理念,儒家文化和军事化管理集于一身。

     

    探求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

     

    不同文明与信仰的开放交流与和平互动是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中国道教学会副会长张继禹对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蒋坚永认为,兼收并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儒释道兼容并包、和谐共融的文化品性,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元宗教和文化的包容共处,使得我国的宗教与社会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以及宗教内不同教派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滋养、和谐共生、共进共荣,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独特而绚丽的篇章。

    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正处在深刻变化之中,不确定因素大量存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人口大变动、文化大交流中,宗教文化多元趋势加快,各种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与交流日益频繁。以宗教为背景,有宗教因素参与其中的矛盾和纷争不断,宗教集团主义活动猖獗,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儒释道文化中“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包容开放精神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光耀古今、启迪未来,足以为时代之鉴、世界之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正在积极筹备的第三届尼山论坛确定主题为——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应该说是契机切理。国家宗教局将认真贯彻习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出新的努力。

    学诚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演进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在与外来的文化相互碰撞,不断吸收它的精华,进行过多次创造性的转化升华;另一方面,也为外来文化本身的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中国本土的儒道二家,以其对世人社会和人类的洞察,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机制。佛教和平地传入中国,并成功地融入中华文化,与儒道一起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当前中国的社会道德建设是急需加强的,人们被骗偷不断,花样翻新,黄赌毒、假冒伪劣在一定程度上泛滥,致人伤残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更令人忧心忡忡的是,随着人与人之间的互不信赖,“各扫门前雪”的心态有着蔓延扩大之势。所以我们应该以开放坦诚的态度,来探究这些乱象背后的根源,同时深入研讨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扬长避短,使中华传统文化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与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重视信仰和伦理,使个体可以从中找到对人间的终极关怀,通过对个体的反省和对传统文化的体认,践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会变成自然而然的追求。信仰是人的性格当中一种稳定的力量,有信仰的人,会从内心自发地规划约束自己。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必须有法制的健全,更需要信仰伦理的支撑。

    张继禹认为,习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言而喻,这其中也包括如何发挥道教的作用。道教以尊道贵德为宗旨,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意义。其中,诚信忠孝既是儒道两家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我们道教学仙、修道的基本。秉承诚信忠孝的原则,不仅有利于社会仁人道德建设,而且有助于自身的性命修持。要实现诚信忠孝,从道教来说就是要少私寡欲。《道德经》告诉我们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这里的“知足”实际上是对人的适度欲望的肯定,而“不知足”则表示对无限膨胀欲望的否定。道教少私寡欲的原则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和谐发展的平衡,应该说可以为当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借鉴。

     

    大学是推动中国文化融入世界的生力军

     

    青年人才的培养直接关乎着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未来,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就高校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张荣认为,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主旋律。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标志着儒学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正在不断彰显,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更加紧密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联起来,并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大学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之外的第四大功能,它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在儒学与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山东大学具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和独特的地缘优势。作为孔孟故里,山东是儒学与中华主流文化的发源地,地处齐鲁大地的山东大学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源头。第三届尼山论坛将在山东大学举办,对我们来说,这是打造传统文化研究学术高地,建成国际一流儒学重镇的一个有利时机。我们期待尼山论坛能够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构建世界文化新秩序方面,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期待通过尼山论坛这一窗口向世界传播更强有力的中国声音。

    董奇校长认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改革发展的工作中。第一,高等院校应加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投入力度,推动协同创新,要创造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华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综合广博,涉及文史哲等多个学科,这些学科正是北京师范大学颇具影响力的传统学科。北师大将加强这些学科间的交流融合,打造学校的文化软实力。第二,高等院校要旗帜鲜明地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资源,完善大学思想道德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不仅对大学生心灵的培育至关重要,中华文化素养本身也是青年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成才的重要能力。我们会进一步发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优势,探索以传统文化完善大学生人格和能力的道路。第三,高等院校要创新教育模式,探索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的中国特色人才培养路径。北师大通过英才选拔、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国际视野拓展和国际竞争力培养等一系列计划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中国特色,我们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传承,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唯有培养出这样的人才,我们才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要求,提升中国的话语权。

    杨慧林说,看到党的总书记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谈传统文化,我想到这样一句名言——“以一身任天下之重,即以一身冠天下之学”,就是你要承担大任,就要用天下之学来修养自己。自古以来,择贤而传国。为什么呢?因为传国即传道也。党的最高领导人这么关注这个话题,这本身其实对山东、对人文学术领域、对尼山论坛,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很重要的契机,后面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事。我注意到,习总书记讲传统文化非常强调“扬弃”。研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扬弃”非常重要,而且是很值得关注的。这些年来,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确实有这样的问题,“扬弃“问题可能被重视得不够。所谓不能全盘接受,必须扬弃,一方面是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的内容要加以扬弃,另一个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讲,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创造性的转化。创造性的转化,就是赋予新的含义。我觉得总书记强调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在谈传统文化的时候,真正有活力的传统文化,一个传统应该是可以被现代化的传统,有史以来都是如此。真正有活力的中国文化,应该是可以融入世界,可以被世界化的,而不能只是谈到传统文化就是后退,就是防御,就是一种拒绝,这个姿态是不行的。所以习总书记的讲话对尼山世界文明对话论坛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 显示器分辨率为1280×1024像素,以获得最佳浏览效果 鲁ICP备15029232号

    文章访问总量:2687357 copyright 2015 宁津县文化馆 版权所有 宁津奇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